李秀髯腔入皮簧
迁安信息港消息 李秀,1897年9月16日出生于迁安冷口外打虎店北沙沟(后划归青龙县属)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909年13岁那年拜温杖子刘满(艺名贵方)为师学唱皮影,初学唱小,后改唱大、唱生。16岁出科,先在刘满影班、后到各村办影班唱影。1913年17岁那年因嗓子倒仓,回家种地养嗓,19岁嗓声恢复,重返影台从艺。住过白家店赵家、朴杖子关家、抚宁董静修、乐亭张泽国、昌黎马占鳌等影班,曾经唱过“小”、“生”、“大”,后改专攻唱髯。在此期间,接触很多影戏艺人,受其指点艺术精进,不仅嗓音宏亮,圆润悦耳,而且在发声吐字、控制气息上更有独到之处,因此声名大噪。
李秀成名并非一帆风顺,初次登台嗓子倒仓,被迫回家务农。刚刚出科就因所学唱“大”行当与原嗓音不合,加上年轻好胜,硬拉嗓子倒了仓,他不甘心这样半途而废,把苦学三年的皮影艺术轻易丢弃。为此他四处打听良方,遇一位有经验的唱影老艺人说,嗓子拉坏就怕歇,越歇越不容易恢复。听了这位老人的指点,他便边干活边练嗓,辅以偏方和食疗,早晚坚持喊嗓,第二年果然恢复了嗓音,重返影坛。吸取唱大不适合自己嗓音的教训,由唱大改唱生,后又由唱生改唱髯,本人体会,同行验证,认为唱髯最适合他的嗓音,从此,他便专工髯功。
如何把髯工唱好?听师傅说,艺海无涯苦作舟。他就下决心,刻苦钻研,闯出新路。祖居山区也要学习乐亭话,使韵白带有乐亭特征。与评剧名人交往中,把评剧中的“五音联弹”等调口运用到皮影戏的髯腔中去。1919年随方家影班到沈阳唱影期间,他结识一位京剧艺人,虚心向他求教,学习京剧“皮簧”的动听腔调,优美的旋律,溶入皮影腔调中,创造出皮影戏中的“皮簧”唱腔,成为影戏簧腔创始人。
李秀的簧腔髯工,自成一派,以音韵清新明快、吐字清楚结实而蜚声影坛。1935年,到上海胜利公司灌片,他擅唱的《连环计》、《全家福》、《双挂印》、《鲁肃求计》等唱段都灌入唱片内。
1938在沈阳新新茶社演出,受驻满洲的日本日日新闻社相邀,同赵紫阳等赴日本演出,演出的剧目是《五锋会》中的“大上会”,听说头一天看影的都是站朝的官员。同行王玉清想露一手,对赵紫阳说,“老三呀,你拿线挺累的,哥替你唱花朵衣吧”。他没按影卷唱,外加一段“打牙牌”,什么“手里拿着一把刀,找他去把秧遭……”演出结束后,来一人,七尺多高,浓眉大眼,穿一身制服,脚登大皮靴,到后台就说:“你们辛苦了,我自我介绍吧,我是朝鲜国大太子李承挽,在中国念书念了十五年,最爱看皮影,你们演的这出五锋会上的跑秧歌,外添一招,这是玩笑,不好呀!以后别往上添了。”紧接着问,“你们这个班子有个演员叫李秀吧,他髯唱得不错,再给我们唱几句听听”。李秀当场清唱了一段“大封官”。
从日本回国两个多月以后,被邀请到朝鲜灌唱片。1941年又到朝鲜给日本百乐唱片公司灌唱片24张,同年又去日本东京、大阪、广岛等地演出,回国后,满洲蓄音器株式会社将他演唱的《四郎探母》、《芦花计》、《莲花庵》等片段灌录了唱片。在沈阳芷香茶社与张绳武、高荣杰合作演出,他的皮簧唱腔颇受观众称赞,享有“皮簧大王”的盛誉。
1943年日本人搞“集家”,李秀家房子被烧,于1944年全家迁往沈阳,为还债务,住散班,兼干卖菜维持生活。1948年5月全家步行由东北到唐山住安凤仪天光社影箱。1949年5月到迁安影班,1953年加入唐山专区实验影班,1959年5月1日到唐山市戏校教学,培养一批影戏人材,对影戏艺术发展有一定贡献,1980年被选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