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遐思
迁安信息港消息
谁也不能否认,鹳雀楼名扬四海、流传至今得益于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有人做过统计,在《全唐诗》中只选十首家喻户晓的诗,其中就包括《登鹳雀楼》,足见影响之大。这也正应了郁达夫先生那句诗: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然而,当年王之涣登临的那个鹳雀楼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今天登临的鹳雀楼是2002年新建的。新建的鹳雀楼连位置都已经改变,更不用说复制唐朝建筑的样式与规格了,还能激发人们的思古之幽情么?结论是,绝大部分如我等之普通游客是可以接受的———楼虽不能复原唐朝,却比当年的鹳雀楼更加雄伟壮丽,而且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了楼名。对于绝大多数慕名而来的游客而言,能够体会一种诗人的豪情,足矣!至于楼的新与旧,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鹳雀楼的重建者正是抓住了游客的这种心理,在鹳雀楼的文化打造上大做文章,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云集鹳雀楼,吟诗作赋,亦书亦画,于是,这些文人墨客的吟咏赞颂,成了鹳雀楼一道靓丽风景。加上当地的人文掌故、民俗风情,流传的、失传的……这些叠加在一起,便成了这里的一道道吸引人的景观。一层层走上去,诗性渐浓,到了顶楼,诗人的豪情也出来了。几十年、几百年之后,新迹渐成旧观,今人亦作古人,王之涣依旧站在顶层,而鹳雀楼的文化传统依旧。这,也许就是重建鹳雀楼的成功之处吧?风景能牵游客心,文化更能牵住游客的心。
在永济,除了名扬天下的鹳雀楼,著名的普救寺景观也是1985年根据《西厢记》重建的,人们也并没有因为它是重新修建的建筑而影响游览。同样的理由是:建筑虽新,灵魂依旧。或者说,是所承载的文化依旧,因此也就依然游客众多。
自然的山水也好,人工的建筑也罢,都不过是风景的皮囊,只有文化才是风景的魂。谁抓住了这个魂,谁的旅游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