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春拂大地万木秀——— 科技创新支撑迁安农业转型升级综述

春拂大地万木秀——— 科技创新支撑迁安农业转型升级综述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7:22:29 1308阅读

迁安信息港消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加快,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为使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立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自2002年开始,先后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华北“五院”(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农科院)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共有320项科技成果落户迁安,全市培训农民11.5万人次,覆盖19个镇乡、486个村、10.5万户,镇(乡)、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1%,主要农作物品种调优率达9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311.26万亩,58万农民人均增收810.75元。

集成转化科技成果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我市属典型的半山区,平原、山地、沙地各占1/3。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农作物、果品种植结构的多样性。如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把迁安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成为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市是闻名遐迩的“甘薯特产之乡”,针对近年来甘薯品种多、乱、杂,缺乏适宜加工的高淀粉品种的实际,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向迁安转化了高淀粉新品种“冀薯98”,示范组装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截止到目前,该品种栽植面积已达10万亩。

针对杂粮生产产量低、品种差、病害严重的实际,省农林科学院向迁安转化了全国谷子改良中心育成的富硒抗癌谷子品种“冀优1号”、抗锈病品种“冀谷2号”,高油、高蛋白、无腥味大豆等24个杂粮新特品种。目前,我市新品种杂粮种植面积3万亩,小杂粮变成了富民惠民的大产业。

  我市是冀东燕山板栗、核桃的重点产区,长期以来,原有老树生长势弱,产量低,效益差,实生苗栽植面积较大,严重制约了我市果品产业的发展。针对这一实际,我市从省农林科学院引进示范了早丰、燕魁、燕山短枝、大板红、燕明、紫泊等板栗新品种6个,礼品1号、礼品3号、中林5号等核桃新品种4个,并示范推广了老板栗树高接换头、板栗幼树丰产、板栗插皮复接技术、核桃双刃刀具大方块芽接新技术。目前,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已经累计推广应用6万亩。

  针对设施蔬菜快速发展,但产量质量不高、品种不多的实际,我市引进了农科院的原始成果———蔬菜新品种54个,联合引进蔬菜新品种26个,实施了“设施蔬菜精品开发”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项目,组织了“蔬菜营养块育苗”、“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等7项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开发了“阜安”蔬菜、“民雁”蔬菜、“金禾”蔬菜等多个系列产品,初步建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设施蔬菜产业化格局。

  通过引进技术、集成转化科技成果,我市的农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全市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面积20万亩,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和5万亩;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3家,注册品牌10个,创省级名优农产品19个,9个农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43个农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农业产业化率由2001年的34%上升至2010年的68%。

瞄准顶尖技术水平规划建设农业园区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一项主要抓手,瞄准顶尖技术水平规划建设农业园区。

  规划引领建设。我市高度重视农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选择谋划好产业种类的基础上,瞄准尖端技术,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由相关专家主持调研、策划、论证、设计,编制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功能完善、特色明显、适度超前的规划,提高园区建设档次和水平。按照全市“四五”转型攻坚计划构建三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在河北省沿海战略编制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河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孙士芳的指导下,经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制订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四区四带”主体框架和重点实施的六大工程;为了适应拓展农业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在农业部湖南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中心的指导和参与下,制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区四带十六园”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格局。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要求,以高效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邀请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知名专家,规划设计了38个现代农业园区。针对五重安乡苏家沟村多年来大片工业废弃地不能充分利用、山坡荒地的果树资源浪费问题,我市联合华北“五院”,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的,按照“科技领先、打造精品、生态休闲”的理念,规划建成了集杂粮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旅游观光、果品采摘、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该园区是目前河北省独有的废弃矿山生态恢复型综合农业观光园区,集中体现了山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位,将成为我市山区农业科学发展的典型范例和市民休闲娱乐的佳地。

  科技创新引领园区发展方向。我市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示范、推广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农业园区科技含量。上庄乡乐民绿色生态农庄引进科技成果15项,与天津蔬菜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联姻,先后引进了美国黑色西红柿、津甜100甜瓜、彩色西葫等国内外新品种,推广棚室茄子嫁接、冷棚甜瓜吊幕增温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农业科技园区引进示范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空格容器栽培、观赏食用两用桃栽培等多项先进的科技成果,已成功打造成为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资源优势与科技优势联姻助推项目建设

我市以市院合作项目为主要载体,围绕甘薯制品、奶(肉)牛、肉鸡、生猪、杂粮、蔬菜六大主导产业优势进行了项目平台建设。依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了“三百”科技服务工程,即组织100名专家、提供100项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建设100个示范基地。鼓励农民、企业、农业服务组织、科技示范大户或种植大户进行新品种引进与示范、名优精品蔬菜果树示范园、农业观光旅游专业村、品牌注册等特色农业重点项目和具有引导性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共引进新品种127个,新技术90项,集成技术30项。同时利用迁安的资源、生产、经济优势和院方的科技优势,市院双方联合向国家、河北省和唐山市有关部门争取项目60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科技攻关补助项目———甘薯产业化促进项目、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十五”重大科技项目———绿色杂粮产业开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开发项目———优质果品示范项目等重点研究、示范、开发类项目共7大类、14项;实施了省科技厅农业新品种展示、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等省部级建设类项目43项,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引进现代经营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科技为支撑,以生态、高效、富民为主线,实现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围绕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畜禽排泄物治理和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强耕地保护。我市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农业、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一大批农业新技术,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75万亩、保护性耕作40万亩、旱作节水农业20万亩,进一步提高了耕地质量。我市引进示范的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在四荒地和矿区废弃地上发展设施蔬菜,有效破解了设施农业占用良田的难题。同时我市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污染源治理,全市各类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35万亩。

  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全市重点推广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青贮压块、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年完成秸秆粉碎直接还田40万亩,秸秆青贮压块20万亩,建设了3家大型秸秆气化站,实现了秸秆禁烧、还田利用。

  利用循环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牛———沼气———菜”模式的循环农业。我市建立了节能减排观光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有机养殖园、杨各庄镇福源养殖场零排放综合利用示范园,引进示范太阳能照明、太阳能杀虫、生物能利用等新型能源利用技术,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带动作用。全市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0万个,每年可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2.1万吨标煤,每年减排二氧化碳温室气体5.5万吨,同时每年生产沼渣、沼液120多万吨,与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用沼渣、沼液作肥料进行蔬菜生产,不但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而且解决了日光温室连作栽培造成的病虫害发生严重、品质差、产量低、效益差的问题,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生产出的蔬菜达到了AA级绿色标准,形成了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的农业循环经济。全市通过施用沼渣、沼液建立的规模绿色农业基地达到50多个,总面积近7000亩。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