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助推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迁安市与华北五院农业科技合
迁安信息港消息:2002年以来,迁安市先后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华北五院(河北省农科院、北京农科院、天津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实施了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时至今日,市院合作项目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迁安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也为迁安市农业今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02-2006年,迁安市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科技合作,目的是立足迁安资源和产业优势,发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科技、人才、项目优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开展科技交流,提高农民素质,推进迁安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迁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五年间,通过市院合作,先后在迁安市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47项,开发了7大类37个农产品,应用规模达到97万亩,扶持建立龙头企业13个,服务组织5个,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416个村10.5万户农民,支撑了迁安市甘薯、杂粮、蔬菜、果品、饲用作物、苗木六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种植结构调优、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使迁安市的农业经济和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农民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逐步增加。五年累计增加农业经济效益1.78亿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07元。与此同时,通过项目支持和技术服务,创河北省名优产品7个,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1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迁安市农产品的推介和占据有利市场制造了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2007年开始,迁安市与华北五省市区(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农科院开展了为期五年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的科技合作,是继迁安市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开展五年科技合作之后又一轮科技合作,也是迁安市在农业方面的一轮层次更高、范围更宽更深、规模更广更细的科技合作。当年共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127个,新技术、新成果14项,涉及范围包括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购买自动卷帘机、滴灌等现代设施306台套,规划并实施了甘薯、杂粮、果品、蔬菜等六大产业24个项目,项目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总规模达到45万亩。2008年,共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能源、新设施、新模式等五大类3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农业精品基地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及新型农民素质培训等创新项目。2009年的合作项目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科技创新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重点组织原始创新成果引进、集成创新成果展示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示范等三大领域,聘请100名专家(教授、博士)、引进100个原始创新科技成果、建立100个原始创新成果、集成创新成果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示范基地,推进了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甘薯产业:通过引进示范全国最优的“冀薯98”、“冀薯99”甘薯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使迁安市甘薯平均单产达到2400公斤,累计增加总产20万吨,大幅度提高了单产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杂粮产业:通过引进示范“冀优1号”、“冀谷19”和“冀谷21”等谷子新品种、开发小香米、富硒小米、绿小米、白小米绿色品牌,使迁安市杂粮产品远销上海、新疆等地,杂粮产业作为迁安市一个新兴特色产业正在日益发展壮大;蔬菜产业: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示范成功,解决了迁安市“工农争地”、“粮菜争地”矛盾,使在矿山废弃地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成为了现实,为迁安市矿山复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开辟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果品产业:“核桃双刃刀具大方块芽接换优技术”的推广应用,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核桃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结果期提前5-8年,板栗嫁接换优技术的推广,使百年老树结出了新果。截至目前,迁安市板栗、核桃嫁接改优面积已达到5万多亩,重新焕发了“京东板栗、核桃”主产区的生机,提升了农业科技水平。由于华北五院100多个粮油果菜新品种落户迁安市,使迁安市小麦、玉米、甘薯、花生、蔬菜、果品、杂粮等大宗作物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到95%以上,可以实现5年内免更新;“蔬菜有机无土栽培技术”、“果品促成栽培技术”、“蔬菜简化栽培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规模、成效,迁安市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随着一大批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延伸了迁安市农业产业链条,“阜安”牌杂粮、“民乡”牌花生油、“徐流口”牌豆制品、“乐丫”牌核桃油、“乡香”牌板栗仁等一批精深加工农产品陆续开发上市,标准化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龙头+合作组织带基地、合作组织+基地连农户的规模化订单农业生产方式成为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方向转变,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变迁安市农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品牌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提高了农业的科技附加值。
多措并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立足大农业的理念,引进示范关键环节的现代农业装备和设施,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园区,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经验。在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模养殖示范场、大型沼气池、太阳能设施和秸秆处理设施,形成生态农业大循环模式;在市唐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有机蔬菜、果品生产基地和观光采摘、旅游餐饮为一体的天然农业生产循环模式;在五重安乡瑞阳农业大观园建设集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旅游、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
立足传统主导产业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为了将主导产业尽快做大做强,立足于迁安市实际,积极找准本地传统产业和资源优势中的亮点,使之与引进的新产品、新技术相结合,把传统主导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业优势产业,先后引进了“冀薯98”、“徐薯25”、“苏薯7号”、“冀优一号”、“张杂谷8号”以及80多个蔬菜新品种和“设施蔬菜精品开发”、“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板栗高接换头及丰产技术示范”等项目,通过大范围推广和精品化销售,使迁安市传统的甘薯、杂粮、蔬菜、板栗产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坚持以点带面,重点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典型项目建设。在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项目的基础上,坚持以点带面,从技术服务、资金支持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抓好典型示范区域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自2002年以来,迁安市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市农业科技园区、五重安乡瑞阳农业生态大观园、大崔庄镇白羊峪村生态农业园、市唐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园区和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农业畜牧水产局相关科室,对各项目区和项目企业进行对口全程帮扶,及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期间的支持与服务。通过典型项目的示范作用,带动了迁安市19个镇乡55万亩耕地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使迁安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更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引进和利用农业科技成果为基础,大力推广农业集成示范技术。在重视与华北五院合作的同时,积极将创新成果集成应用到农业园区,引进了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和创新思想,努力构建多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推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不同部门的集成示范推广。在蔬菜产业上,引进示范了河北省农科院的绿色韭菜生产技术、河北农大的无土栽培新型基质栽培技术、天津农科院的甜瓜高产栽培技术、北京农科院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建造技术、高品质蔬菜栽培技术等;引进示范了天津、北京、河北省农科院等不同科研部门的甜瓜、西瓜、青椒、茄子、黄瓜等新品种。迁安市与华北地区多家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合作,集众家之所长,将不同部门先进的科技成果集成引进推广,促进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二是不同学科的集成示范推广。“河北省矿区复合生态系统重建及新型产业培育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项目”落户到迁安市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仅这个项目就涉及到经济学、资源学、土壤学、生态学、种植学等多个学科。迁安市站在大农业的角度,引进发展现代农业所涉及到的不同学科的科技成果,通过集成创新,在迁安市示范推广。三是不同门类的集成示范推广。大农业从横的方面讲包括农林牧副渔,从纵的方面讲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迁安市围绕整个大农业,集成引进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农业能源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不同门类的科技成果,通过集成创新、集成展示,从更全面、更具体的角度推进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
评论